
地震:中小企業的尷尬商機
作者: 李銀蓮 顧卓 鄒靜 趙楠 責任編輯:小木 發佈日期: 2008-07-03 11:05:50 來源: 《電子商務世界》
2008年5月13日,就在四川汶川大地震發生後的第二天,位於杭州的中國招標資訊網(www.cnbidding.com)辦公室裡,一次涉及到救災物資採購資訊發佈、招標等工作的會議正在召開。在連夜對四川、甘肅等地震災區災情資訊進行綜合收集和分析後,經理秦月嘯和他的同事們拿出了一個針對並配合災區需求的工作方案。
“因災區通信故障,一直無法聯繫到四川政府採購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等機構的相關人員,我們直到第三天才聯繫上政府採購中心的羅主任,並就有關可能的采 購、招標等資訊的發佈宣傳等事宜進行了溝通。”秦月嘯說。很快,隨著愛心捐款源源不斷地流向災區,大量的採購需求湧現。帳篷、救災器械、藥品、通信系統、 礦泉水、棉被、救災服裝、交通戰備車和救災指揮車等一系列救災物資的採購資訊就在網站的首頁滾動顯示出來了。
災情舉國同殤,然而據不完全資料統計,因為此次地震也預計將產生近百億元的物資採購需求,這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可謂是一個尷尬的商機。
即使是這樣的尷尬商機,對大多數中小企業而言,在採購中被邊緣化則是更為尷尬的事情。
成為供應商的三道檻
儘管中國招標資訊網很敏感地覺察到地震發生後旺盛的物資採購需求,可事實上,由於大部分的物資採購主要是各地的民政機構來實施,整個採購的實施過程仍然是一個政府機構主導下的政府採購過程。
6月4日下午,紅十字總會機關服務局局長陳明仁是帶著緊迫的壓力走進了紅十字總會物資採購評標會的會場的。他此次的任務是採購170萬頂蚊帳。夏天已經來 了,希望這些蚊帳可以滿足災區夏日防蚊的需要。自5月29日公開招標以來,前來應標的63家企業大多數在政府採購目錄中榜上有名,經過逐一審核,最終18 家企業入圍。這18家均滿足如下條件:註冊資金50萬元以上(含50萬元);生產能力每日3000頂以上;每頂報價在20~50元之間;其他資質條件齊 全。這18家企業的平均報價為28.32元,而紅十字會請來參加評標會的來自北京大學醫學部、二炮總醫院等單位的專家定下的採購最高單價為28.5元—— 其中包含運輸費。經過7天的公示期(正常情況下為20天),這天下午,紅十字會當場給這18家企業打去電話,進一步詢價,並要求所有企業傳真蓋有公章的書 面承諾。對於報價在28.5元(含)以下的企業,與其確認產品規格、完成日期、付款方式等;對於報價在28.5元以上的,詢問其能否接受28.5元價格。 最終確定這170萬頂帳篷將由12家企業合力完成。
這個普通的招標採購過程形象化地展示了政府採購中隱性的“門檻”。“自2004年6月《政府採購法》實施細則頒佈實施以來,‘陽光採購’的原則讓政府採購 的供應商主要還是那些規模較大的品牌企業,而且也已經形成了一個相對成熟的採購流程。”《政府採購資訊報》資深主編表示,“中小企業由於在產能、品質和服 務上和大企業存在一定差距,對他們來說,政府採購是有門檻的。”
中國紅十字會的物資採購按照政府採購的模式完成。提到政府採購,政府採購目錄是繞不過去的一個話題。作為政府採購選擇供應商的基本參考,入圍政府採購目錄 是企業想拿到訂單的基本前提。按照政府採購的相關規定:基於突發自然災害,可以啟動緊急採購程式,以最快的方式解決最急需的問題。而在緊急採購程式中,民 政部從1998年以來建立的物資儲備採購制度發揮了主要的作用,其中政府採購目錄上的企業是優先考慮對象。這些企業大都信譽較好,具備了較強的生產能力, 能在較短時間內迅速組織貨源。
“我們的產能劣勢阻礙了我們成為供應商。”上海意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汪煒對政府採購的這些門檻身有體會。作為一家主要在網上銷售蚊帳等床上用品的企 業,在地震發生之後,他在第一時間曾經有機會成為供應商中的一員。“當我接到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時,的確感到非常驚訝。”當時他正在跟員工商量怎樣把蚊帳 捐獻給災區,“他們說是在網上搜索‘蚊帳’時看到我的網站的,一開口就問每天能不能提供3000頂以上的蚊帳,10天之內能不能到貨。”汪煒回憶起來還是 很激動,但是在冷靜地考慮之後,他老實地告訴對方,自己目前還沒有這樣的生產能力。儘管失掉了一次機會,但在他看來,紅十字會也在網上搜索物資供應商的行 為讓他對於之前耳聞關於政府採購的一些情況有了改觀。